6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联合举办“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素养报告发布暨案例分享会”。活动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发布了国内首个儿童慈善教育发展报告和相关案例,并连线北京、上海、成都、太原、厦门等地的专家,交流案例经验,探讨如何提升儿童公益素养。
老牛兄妹基金会理事长牛犇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执行院长高华俊、老牛兄妹基金会理事长牛犇、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名誉理事长黄浩明、达美诺慈善学院发起人李颖生等出席发布活动。北京益公公益基金会理事常学勤、万达集团品牌文化及公益活动策划负责人吕敏、健坤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乔迁、上海融乐公益基金会项目主管董菊、四川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理事长王洁琼、易善总裁陶泽做了案例分享。
《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政策规划师程芬代表课题组发布《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的定义,“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本报告按教育阶段重点关注幼儿园到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报告首次界定“公益素养”概念,该概念围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两类指标,从认知、态度、行为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公益素养”的模型框架,其中慈善认知包括学生辨别真伪好赖的能力,掌握公益慈善基本常识和发展规律;慈善态度指学生体现出来的亲社会、向善、共情、利他等情感倾向,以及对慈善事业多元价值的认可;行为能力指学生体验、参与、策划组织慈善活动的能力以及通过慈善参与社会事务、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和领导力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政策规划师程芬发布报告
报告基于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大教育理念框架,从需求与供给两端,梳理社会各界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创新实践。调查发现,国内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慈善教育和实践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近六成被调查者带孩子参加过公益慈善或类似活动,九成有较强意愿接受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很多地方教育机构将公益慈善教育多与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开发公益慈善主题的校本课程,有些地方还将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些社会组织从筹款服务、慈善文化培育或儿童成长的角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包括项目实地探访、开发慈善课程和教材、提供社会调研或志愿服务机会、举办公益主题比赛或学习营、搭建交流平台等;不少商业背景的教育服务机构,基于留学背景提升或素质教育需求,提供了小而美的体验活动。总体来说,国内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慈善教育服务方兴未艾,但也面临现有产品对需求回应不充分、体系化不足、专业化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瓶颈和挑战。
报告还考察了中国境内的国际学校、美国和法国的儿童慈善教育经验。发现相较于公立学校,国际学校更倾向于将公益慈善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或提供更多的公益实践机会;在美国,礼来慈善学院2014年对128所独立学校的调研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提供了某种类型的公益慈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公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慈善教育课程、服务俱乐部、服务学习项目或课程、儿童筹款和儿童资助七种类型,非常丰富;法国教育部在中小学推行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公益慈善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罗斯柴尔德基金会在2011年启动的儿童慈善学院针对8-11岁儿童设计了一套兼顾慈善知识和慈善实践的课程体系,该课程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推广到法国本土13个大区中的5个区。
报告指出,在宏观环境支持和各方需求呼唤的利好氛围下,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望迎来发展新机,但是亟待强化顶层设计、凸显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战略地位;发挥联合优势,推进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地方实践;搭建资源平台,完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竞争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特约顾问叶慕亚发布了儿童公益素养教育项目系列案例,包括经典案例、示范案例、成长案例、新兴案例和观察案例。其中,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和北京益公公益基金会·中学生领导力项目入选经典案例,这两个项目持续时间超过10年、模式成熟,有原创性知识贡献,公开出版了配套教材或书籍刊物;与教育系统深入合作,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受益规模大,影响广泛。
入选示范案例的有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少年公益学院、中国扶贫基金会·小小公益传播官、中华慈善总会·万达儿童公益音乐会,这三个项目持续执行5年以上未中断,项目模式清晰,特色鲜明;社会公众参与便捷,报名人数和项目覆盖地域持续增长;项目得到受益人和相关方好评,影响显著。
入选成长案例的有四川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儿童公益学院“小小公益慈善+”、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公益少年营、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达美诺青少年基金、健坤慈善基金会·青少年公益梦想,这些项目服务对象明确,项目内容活动有特色,项目开展时间不低于3年,目前处于优化或升级过程中。
新兴案例有三个,分别是上海融乐公益基金会·青少年公益启蒙项目、远行客·与青少年共创社会影响力、北京益行者·青少年公益素养发展平台,这些项目开展时间不长但是项目目标明确,活动有特色;有些项目模式处于探索或试验阶段,但已呈现出较好的活力和创新性,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在去年的案例征集活动中,课题组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案例推荐。其中不少项目虽然关注教育、重视创新,包含公益慈善教育因素但不以此为主线。课题组将这些案例纳入观察范围,表示其“走向有待观察,发展前景值得关注”。这次发布的观察案例包括:顺德区慈善会·惠妍教育助学基金;有材伙伴·未来乡村公益夏令营;无国界爱心教育·小家长项目;黄冈市现代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农村留守儿童“社工 第二课堂。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总结
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素养报告发布暨案例分享会嘉宾合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